地震發生時,高層住戶該往上跑還是往下跑?看完你就明白了

某框架結構地震荷載作用下剪力分布圖(圖片來源:道客巴巴)
 
但是,需要強調的是,底層建築比高層建築更容易被破壞,並不意味著高層更安全。

這里需要考慮兩種情況,其一, 如果建築發生了粉碎性的倒塌破壞,基本上高層和底層都是一樣的危險。
並且高層部分在墜落的過程中會產生更大的動能,高層碎石墜落帶來的危害也會更大。
但這種情況下, 處於高層,在救援的時候可能更容易被挖掘搜救出來。

當地震不會完全摧毀建築的時候,總體上講高層更難發生局部破壞,則更安全一點。

所以, 合理地選擇地震應對策略就更為重要。

地震一般是猛烈而迅速的,大部分身處高層的人無法及時逃離到戶外開闊區域。
而地震帶來的建築倒塌,更是給人帶來一種「高空墜落」的恐懼。
當大災難發生的時候,人們往往就會在這種恐懼下做出一些不理性的舉動。

2013年雅安地震時,就有人因過於恐懼地震選擇直接跳窗逃生。
結果樓沒塌,人卻因為跳樓摔死了。

面對地震,如果我們身處高層建築的較高樓層之中,掌握合理的應對方法很重要。

首先我們要明確的是,現行的建築設計標準,對建築物的抗震設計都進行了要求。
建築物需要滿足「小震不壞,中震可修,大震不倒」的要求。
這一要求根據設計地區的歷史地震情況,要求設計的建築在受小震影響后不會損壞或不需修理仍可繼續使用;在中震作用后可能產生一定的損壞,但經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繼續使用;在大震作用時,可能產生重大破壞,但不致倒塌或發生危及生命的嚴重破壞。

假如建築都滿足現行規范的要求,在大震作用下也不會發生倒塌,那顯然身處高層也不會特別危險。

 
這種情況下,注意保護好頭部等脆弱部位,以免被異物砸傷。
盡量待在封閉固定的區域,等待地震過去,就可以最大程度地保護自己的身體健康。

不過, 「大震不倒」雖然是我們的設計準則,但也不是說現有建築就絕對不會發生倒塌。
一種可能的情況是,地震的烈度特別大,超過了該地區大震的設計烈度。
這種情況雖然罕見,但每次發生都會成為非常慘烈的自然災害。
例如汶川地震烈度達到了11度,遠超當地的設防烈度,帶來了非常慘重的人員傷亡。

另一種可能的情況是,所處的高樓本身質量上存在缺陷,甚至是「豆腐渣」工程。
在2008年汶川地震之後,國家加強了對建築防震設計的審核,建築整體的防震性能都有所提升。
但2008年之前建成的建築,其抗震性能並不是特別的有保障。

在地震發生時, 除非可以在十幾秒內迅速跑到戶外開闊地帶,否則就謹記「就近躲避」原則。

選擇躲避區域時,盡量選擇衛生間等封閉狹小,靠近水管、可以形成穩定三角形空間的區域,注意保護好自己的脆弱部分,免遭落石砸傷。

當建築垮塌被掩埋之後,如果可能,第一時間將身體調整為較為省力的姿勢。
等待外界傳來搜救信號后,通過敲擊石頭等方式進行回復。
地震自救(圖片來源:Veer圖庫)

在災害面前,每一個生命都很寶貴。

希望大家切記, 地震發生時,假如你住在建築高層,不要往上跑也不要往下跑,就近找到最合適的避險地點,才最為重要!

當然,最希望的是,大家都用不到這個建議。

4/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