考古隊抽干江水,揭開300年前張獻忠沉銀之謎,藏寶數量亞洲第一

10/19

圖10

主要作為明代親王在藩地發布政令、與中央書信往來的信鑒。

這枚金銀印台邊長10厘米,厚3厘米,含金量高達95%。

這些東西落到他人之手,想必藩王、世子們也是兇多吉少了吧。

更讓考古人員興奮的是,在「蜀世子寶」金印的周圍,還散落著金手鐲、金耳環、金鋌等數十件金器,堪稱寶藏的「金窩子」。

但這些還只是一小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出水文物……

另外,在挖掘的銀錠上,專家還發現了與眾不同之處。

銀錠的內壁記載著工匠的名字,以及江西,湖南,湖北,四川等區域的信息。

專家說,這與張獻忠的征戰足跡是一致的。

10/19
考古隊抽干江水,揭開300年前張獻忠沉銀之謎,藏寶數量亞洲第一

11/19

圖11

通過文物、文獻以及社會調查等三重證據的相互印證,專家確認眉山市彭山江口是張獻忠沉銀遺址。

從而也證明了張獻忠「江口沉銀」傳說的真實性。

在人們在驚嘆寶物數量如此眾多的同時,也不經有疑問:

張獻忠是誰?

他從哪裡來的如此多的財富呢?

張獻忠

張獻忠出生在陜西延安,定邊縣人。

明朝崇禎三年(1630)在米脂參加了農民起義,成為農民軍領袖。

1644年在成都稱帝,建立國號:「大西」。

從已經挖掘出江口銀錠上的銘文可知,他的巨額白銀財富是大西軍轉戰湖廣、四川等地,通過沒收官府、宗室和官紳獲取的。

11/19
考古隊抽干江水,揭開300年前張獻忠沉銀之謎,藏寶數量亞洲第一

12/19

圖12

從打撈出水的大量銀戒指、銀耳環等很樸素的首飾,專家學者則認為是通過燒殺搶掠平民百姓所得。

那麼他為何要將如此多的寶物藏於水下呢?

這還要從一場歷史上的著名戰斗說起。

藏寶原因

據清 《彭山縣志》 記載,順治三年,張獻忠迫於政局不利,打算三十六計走為上策。

他率領十萬大兵,撤離成都。

但探兵來報,旱路已經被清軍封鎖了,沒辦法只好改走水路。

船上裝著數以千計的寶物,張獻忠的目標是為了向川西突圍,所以幾乎攜帶了「全部家當」。

據估算,張獻忠當時擁有的財富相當於四川五年的GDP。

12/19